山東法制傳媒網:(何鑫 王家琪)水是支撐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對于泉城來說,怎么強調水的重要性都不過分。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人大常委會立足職能定位,加快水生態保護立法,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修改《濟南市名泉保護條例》《濟南市河道管理保護條例》《濟南市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規定》《濟南市水資源管理條例》等系列法規,破解水生態保護難題,硬核守護泉城的“根”和“魂”。
聚焦泉水這一獨特資源,修訂后的《濟南市名泉保護條例》明確劃定泉水直接補給區、重點滲漏帶以及泉水補給區和匯集出露區內的山體、河流水系的生態控制線。在泉水直接補給區保護范圍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可能造成水體污染的建設項目;禁止傾倒、堆放、貯存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等。同時,對七十二名泉泉池周圍二十米以內的新建、擴建項目進行嚴格限制。法規施行以來,對南部山區571平方公里區域的生態水系進行了綜合治理,實現多水源聯合調度和多點生態補源,累計維護整治100余處名泉,使名泉煥發新生機。趵突泉泉群自2003年復涌至今,已持續噴涌22年,創下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長噴涌記錄。
河道是水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重要通道,在涵養水源、保護泉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市人大常委會出臺《濟南市河道管理保護條例》,從河道規劃、建設、治理到日常管護,全流程規范管理,明確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傾倒垃圾、違規搭建、排放污水等行為。推行河道管理河長制,通過立法明確各級河長的職責,構建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法規實施以來,興濟河、全福河等城區河道再現“水清、岸綠、景美”的濱水生態景觀,有效提升周邊人居環境。小清河濟南段的水質也得到明顯改善,從劣五類水體提升到了地表水Ⅱ類、Ⅲ類標準。濟西濕地、白云湖濕地等濕地的建成,也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促進了水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濟南市地處黃河下游,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客水依賴程度高,黃河水作為濟南市重要的水源之一,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市人大常委會采取“小切口”立法形式,出臺《濟南市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規定》,重點圍繞打造全國節水典范城市,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水資源承載預警等制度機制,突出現代水網建設,強化水資源調配能力,完善重點領域節水和集約配置水資源等方面的制度規定。法規實施以來,通過調引黃河長江客水,連通市區南部多座水庫,補給城區季節性河道,形成覆蓋重點泉域強滲漏帶的生態水網,由過去的單源單點變為多源、多點的精準補源,有效補給地下水,助力趵突泉泉群持續噴涌。
此外,作為濟南市水生態立法的基礎,《濟南市水資源管理條例》還從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全流程進行規范,實行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取水許可管理等制度。加強工業、農業、生活等領域節約用水,對于高耗水產業的建設項目,取水申請一律不予批準。實行開源與節流并舉,優化配置地表水,控制開采地下水,科學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同時,強化水資源保護措施,加強水源涵養水質監測、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采取多項措施,防止水質污染,改善水生態環境……通過實施一系列重點工程,進一步優化濟南市水資源配置,既保障了城市供水安全,又為泉水補給和生態補水提供了穩定水源。
水生態保護系列法規的實施,不僅使濟南的水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還有效促進了城市形象提升,帶動了旅游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濟南市人大常委會正以法治力量守護泉城水生態之舉,向社會傳遞“法治護航生態”的治理理念,使泉城成為生態保護與法治建設協同發展的典范。(山東省濟南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