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法制傳媒網:(徐憲彤)為進一步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在東阿縣落地落實,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司法局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部署要求,立足工作實際,堅持制度、文化、品牌三元驅動,建立健全沿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譜寫沿黃特色調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以制度約束力,夯實特色調解之基
(一)建立分層聯動機制?h司法局立足自身職能,持續整合資源,構建“縣——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調解結構,建立多層次、寬領域的調解組織網絡。針對可能出現的矛盾糾紛,根據其性質進行風險評估,分為紅黃藍三個預警等級。其中藍色預警代表低風險,主要包括家庭瑣事矛盾、鄰里摩擦糾紛等,由村級調解員日常疏導。黃色預警代表中風險,主要包括可能引發持續矛盾但尚未升級為群體性事件或刑事案件的糾紛類型,如宅基地邊界爭議,由鎮(街)調委會跟蹤進展。紅色預警代表高風險,主要包括涉及群體性事件、可能引發刑事案件的糾紛,由縣級調委會及相關部門聯合處置,避免大規模上訪。
(二)健全多元融合機制。探索推進“兩所共建”“訪訴調對接”“警民聯調”等矛盾糾紛化解新路子,加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聯動,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聯合綜治辦、信訪、派出所等部門,共同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推動矛盾糾紛“一條龍”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攬子”化解。指導成立商事、婚姻家庭、旅游、電力和知識產權糾紛等13個行專類調解組織,聯動公安、法院、檢察院、綜治中心等部門,實現多元融合,共織調解網絡。
(三)完善排查預警機制。全面抓好“排查”基礎性工作。加強“日常排查”。每周組織人民調解員開展日常走訪,注意發現糾紛問題,及時上報研判,及時介入化解;開展“集中排查”。在全國“兩會”及其他重要時間節點,組織法律顧問及專職調解員開展上門排查調解服務工作,為糾紛當事人提供方便;組織“重點排查”。對易產生矛盾糾紛區域,分時段針對性排查,對排查出的糾紛隱患和不穩定因素,落實好責任人,跟蹤防范,掌握動態,提前做好預防工作,爭取將矛盾糾紛“發現在早、處置在小、防范在先”。
以文化滲透力,鑄牢特色調解之魂
(一)傳統文化賦能調解實踐。將“禮讓和諧”的傳統智慧融入宅基地、鄰里糾紛調解,凸顯傳統文化對調解的價值引領。例如,銅城街道“老付調解室”在處理盧莊村相鄰權糾紛時,援引清代“六尺巷”典故,引導村民各退一步,成功化解一起長達3年的道路通行權爭議。大橋“和平”調解室積極發揮調解員“人熟、地熟、事熟”優勢,在處理宅基地糾紛時將村規民約與法律規范結合,在宅基地爭議中既講法理又重鄉情,增強調解的文化認同。
(二)地域文化融合調解創新。深挖東阿本地特色文化,將黃河文化、阿膠文化、魚山曹植梵唄文化、劉集苫山一門父子三進士的忠孝文化等與現代調解工作理念相結合,構建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調解”體系。例如,新城司法所在舉辦阿膠文化節活動期間,通過設立臨時調解點,安排經驗豐富的調解員現場辦公,及時化解游客與商家、游客之間的矛盾糾紛,形成“調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示范效應。大橋司法所將黃河大秧歌、木版年畫等非遺元素融入調解場景,以文化共鳴軟化矛盾對立。魚山司法所在調解中講述魚山與曹植的故事,向當事人傳遞為人處世的道理和解決矛盾的思路,引導當事人以平和理性的態度看待糾紛。
(三)法治文化直擊調解源頭。依托沿黃區位優勢,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建成全河首個以《黃河保護法》為宣介主題的法治廣場——東阿黃河法治文化廣場,同步打造“一河兩村三景四山五鎮”法治文化陣地集群,串聯郭口村、艾山風景區等點位,形成“大美黃河·法潤東阿”沿黃法治文化帶品牌。同時,加強法治文化宣傳,創作法治劇場《遮陰怎么辦》、情景劇《戀愛期間送的東西可以要回嗎》等作品,巡演10余場,以案釋法,增強群眾依法維權意識。通過文化浸潤,實現“矛盾少發生、不發生”的長效目標。
以品牌影響力,提升特色調解之效
(一)形成沿黃調解品牌矩陣。依托沿黃區位優勢,弘揚黃河文化的和諧、包容、友善等價值理念,打造“有事來聊”系列品牌調解室15個。其中“九頂艾”調解室聚焦黃河流域土地承包、環境污染等糾紛,年均化解案件超150件,群眾滿意度達98%。“和平”調解室聯動農業合作社解決土地流轉、農產品銷售糾紛,助力“姜莊黃金梨”等地理標志產品產業鏈穩定。“金牛”調解室結合當地文化和特色,在解決土地糾紛、經濟糾紛等方面為群眾提供專業、高效的調解服務。
(二)實現品牌分類與功能互補。加強基層調解隊伍建設,調解隊伍由人民調解員、村干部、法律顧問等多元力量組成,遵循“溝通靠情、辦事靠理、調解講法”的工作思路,采取不同矛盾調解工作法,分類打造“一所一品”調解格局。如牛角店“1+6+N”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機制、新城“四聯工作法”、高集的“警民聯調”、姜樓的“兩所共建”、陳集的“訴調對接”、銅城“田間懇談+家訪疏導”模式,嚴防“細枝末節”,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大調解工作格局。
(三)打造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品牌。聚焦行業糾紛特點,通過整合專業資源、構建協同機制、強化法治保障,打造行業性專業調解品牌,形成“專業團隊+標準流程”的調解模式,有效破解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等跨領域復雜矛盾。例如,婚姻家庭糾紛調委會采取“四化”即專業化、多元化、柔性化、人性化的措施,妥善化解婚姻家庭糾紛,2024年以來共化解婚姻家庭糾紛490余起,平均調解周期縮短至3天;道交一體化調處中心按照“1+1+3+1”模式,組建“員額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調解員”工作團隊,集中處理道交糾紛的調解審判工作,實現糾紛一站式解決,2024年調解成功率提升至90%。
在制度、文化、品牌的共同作用下,東阿縣沿黃特色調解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推動基層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實質化解”,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楓橋經驗”齊魯樣板。下一步,東阿縣將繼續深化沿黃特色調解工作,不斷完善制度規范、豐富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影響力,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