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期,丹洲縣街頭有一家秋林客棧,老板姓楊,排行老三,人稱楊三。楊三夫妻熱情厚道、樂善好施,遇到孤寡病殘分文不取,還送上微薄盤纏,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年月,他們在大門外支起幾口大鍋,煮飯熬湯、救民賑災,是聞名遠近的活善人,引領風騷的鄉賢,賓客都愿多走幾步,去他們家投宿住店。
話說那年冬季,寒風凜冽、飛雪連天,他們小店門庭冷落、鮮有人來。轉眼到了除夕,天剛麻麻亮,楊三夫妻便起床了,伙計們辛苦了一年,讓睡個懶覺吧,自己動手把屋前堂后打掃了一遍。剛想坐下喘口氣,大門突然閃進兩個穿著孝服的青年漢子,叫喊著要寄存遺骨。除夕有穿著孝服上門寄存遺骨的,掃興晦氣呀!楊三夫妻始料不及、怒火中燒,但還是仰制情緒,動了惻隱之心,讓其暫放后門洞,款待兩青年用過酒飯,他們承諾半月之內來取遺骨。
一晃三個月過去,兩青年再也沒有露面。楊三夫妻望眼欲穿、實屬無奈了,打算把遺骨暫埋在后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怎么也搬不動,頓時心生疑慮,打開包囊一看,里面竟是兩個璀璨耀眼、栩栩如生的金人。楊三夫妻目瞪口呆、驚愕失色,焦思苦慮幾天,決定把兩金人埋人炕道,日企夜盼兩青年歸來,直到老兩口百歲無疾而終。
人世滄桑,山河翻轉。年輪定格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均田均房運動。發生在秋林客棧的傳奇往事,淹沒在歲月的長河,房屋也幾易主人,最終落在李冰竹頭上,這說來還有一段小插曲。李氏家徒四壁、世代務農,李冰竹小時,有遠親的資助,曾就讀縣立中學,參加過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愛國救亡運動,加入共產黨。全國解放后,他回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李冰竹大公無私、剛直不阿,深受鄉親們的尊敬和擁護。風雨蠶食侵襲,秋林客棧的幾間房屋搖搖欲倒,分給誰家都會引來抱怨和憎恨,李冰竹高風亮節,當眾表示那幾間房屋歸自己了。他的舉動讓老婆怒不可竭,撒潑發飆,岳父幾次出面,事端才算平息。
十多年后,規劃新農村建設,村里的老房子全要拆掉,鄉親們眉飛眼笑、樂不可支。李冰竹與兩個兒子爬上躍下、熱火朝天,幾天后的一個黃昏,他們的拆遷接近尾聲,砸完炕頭就能慶祝告捷了,都加緊了手中的活計。李冰竹幾镢頭下去,一個長約三尺、重達百斤的金人裸露在他們面前,父子三人呆若木雞,愣了片刻,又刨出一個同樣的金人。
他們沒有敢聲張,油燈下,全家圍著兩個金人各抒己見、各執一詞,最后把目光不約而同的集聚在李冰竹身上。他連吸幾鍋煙,沉默了一會說,交給國家吧!語氣鏗鏘有力,不容反駁。第二天清晨,李冰竹與兩個兒子用驢車載著被褥包裹的金人,匆匆送到縣政府,讓它們重見天日,縣長當即拍板獎勵他們一輛自行車。
故事塵埃落定,但楊三夫妻與李冰竹一家施仁布德、仗義疏財的事跡,卻在這片黃土地上世代綿延。山東法制傳媒網(李軍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