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散文/朱玉富
一頂火爐,一個風箱,挑著擔子大街小巷扯開嗓子吆喝:“補鍋嘞……”在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艾山街道羅漢峪村向陽大街,隔著百米就能聽到叮叮當當的敲打聲,順著聲音尋去,在路北邊一個不起眼的攤位上,一位老人倒扣著鋁鍋,拿著小錘在專心地敲打鍋底。他叫朱莊財,是濟南市鋼城區艾山街道羅漢峪村的一名村民;今年已經76歲,從事補鍋行當已有57個年頭。
當年補鍋是“高收入”
朱老漢告訴記者,自己1964年拜師學習補鍋手藝,那個年代,生活水平有限,補鍋匠的生意特別好。“補個鍋,3毛4毛的,一天忙活下來好的時候能賺個兩三塊錢。這屬于比較高的收入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壓鍋、電飯煲等炊具不斷更新換代,補鍋的生意也就日漸衰落了。曾經紅極一時的補鍋師傅們,大多不見了蹤影,朱莊財的小攤也是幾經輾轉堅持固定在了如今這條衣鋪街上。挑著六七十斤重的擔子行走了30多年后,他開始騎自行車,把工具箱放在車子后座上推著行走。這一走,又是25年。如今,補鍋的人明顯少了,朱莊財也是鋼城區最后一位仍在堅守補鍋行當的老人,他說:“補鍋兼配鎖、修鑰匙,一天能有200元錢的收入。”
舍不得放棄這57年的手藝
1月14日下午3點多,村民魏少軍送來一個鋁鍋給朱老漢修補。“現在的鋁制品也太節省材料了,這個鋁鍋才只用了半年,鍋底就漏水了,丟掉太可惜了。”魏少軍說著話把漏鍋遞到朱老漢手里。“補鍋底有剪底、翻邊、扣邊、貼合這,鉚釘幾個步驟,換鍋底時要用巧勁,不然容易把鍋底的邊砸壞,補好了鍋底也會漏水。”朱莊財老漢一邊說著,一邊嫻熟地將漏了的鍋底剪掉,將鍋子的四周敲平整,然后拿起剪掉底的鍋,將鍋的底部沿著鐵墩子,用小錘翻邊、砸平,再拿出事先做好的新鍋底折邊、平邊,然后將新鍋底和舊鍋扣在一起,開始不停地敲打壓縫。整個過程下來沒有使用任何膠質,沒有使用熱源焊接,全憑手工完成。
朱老漢告訴記者,孩子早就勸他不要再干了,但他舍不得放棄這手藝,以前收的徒弟都已經改行了。“來找我補鍋的這些上了年紀的老客戶,都說我這么大年紀了,手腳也不靈活了,就別再干了”。“但我有我的想法,盡管現在的家里都使用上了高科技炊具,但有些修修補補的東西還是需要去修理的;我做了一輩子,主要是不想讓手藝閑著。”眼看著老手藝將要失傳,朱莊財搖搖頭嘆息“自己能堅持就再堅持幾年吧”。
童年記憶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家家戶戶做飯菜、煮豬食都是用鐵鍋。鐵鍋是生鐵鑄造的,加上每天與鍋鏟碰撞,鍋底會越用越薄,時間長了會有沙眼,有時炒菜做飯就會從鍋底往燥底下滲水。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誰家鐵鍋或瓷盆、瓷碗有沙眼或者裂縫滲水了(那時都是使用瓷盆、瓷碗,時間長,陶瓷掉了,鐵皮生銹就會有沙眼),通常都是用石灰膏臨時堵一下,將就著用,等待農閑和春節前轱轆膽子來村里時候,盆鈀鍋人來了才能修補一下。有時,一口鍋或瓷盆常常是用了補;漏了再補,疤上套鈀子,只要不到實在不能修的地步,都舍不得扔掉。
走村串巷的補鍋匠,大都是上了點年紀的人。補鍋匠來村里時,老遠就能聽到吆喝聲:“焗盆子,焗碗,焗大缸,焗的大缸不漏湯;焗盆子焗碗焗小盆,焗的小盆不漏水!……”聽到這個吆喝聲,有需要修補的人家就會走出家門趕緊招呼,讓轱轆膽子停住腳步,因為缸大,抬不動;有的人家還會把補鍋匠請到自家去。有時,補鍋匠會在莊頭,大家會拎著破鍋或破壺瓷盆來排隊修補。
補鍋匠最為顯眼的行頭就是肩上的那一副擔子,一頭裝著爐子和風箱,另一頭裝著補鍋工具的木箱,還有圍在腰上的黑色圍腰布。木箱里面裝著修補工具,如鉗子、鉚釘、小錘以及剪成不同形狀的鐵皮和鋁片鈀釘等。木箱旁還掛著一個主要工具,就是木制的“金剛鉆”。這個金剛鉆很原始,木匠手里都有,總長大約一尺半,直徑一寸左右,分上下兩截,上手柄有二寸長,下邊是鉆桿,最下面是一個用鐵箍固定的一個四方形的空槽,留著安裝鉆頭;鉆桿上纏有一根牛皮條和一根推拉桿。左手抓住鉆桿上邊,右手抓著用牛皮條鏈接的拉桿,推出去,拉回來,帶動鉆桿一反一正轉動,便可在各種物器上鉆出窟窿。不管鉆鐵鍋還是瓷器,在開鉆時都要往物器的鉆點上點潤華機油。補鍋匠在鉆眼時是十分小心的,一旦有損壞是要賠償的。因此,有諺語:“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這些走村串巷的補鍋匠,憑手中的一個木制金剛鉆,還真是什么活都敢攬。
那個時候,修補鍋盆的時候會有固定紋路的鈀釘。鈀釘有兩種;一種是銅質的,一種是鐵質的。補鍋匠在修補時,都會拿起鐵鍋或瓷盆先看看要補的位置,并將鐵鍋或瓷盆倒扣于鐵枕子上,頂在沙眼處,用鐵錘在沙眼處輕輕敲打,打出個綠豆大的小眼,留著穿鈀釘用。補鍋釘大多是熟鐵鍛造,帽頂為傘狀,直徑不到2厘米,釘腳為兩層軟鐵片,補鍋時,先在釘帽下抹一點石灰膩子(用石灰粉和柴油攪拌的),將釘腳從鍋內向鍋底外穿出,其外套上一片螺墊,再將釘腳分開,盤扭至緊貼鍋底,再用小錘敲打貼實,石灰膏一抹,即補好了一顆釘。神奇的是無論是破鍋破碗,還是爛瓢爛盆,只要經過他們的手,就能變廢為寶,不大功夫,原本的破鍋破碗、爛瓢爛盆很快就被他們修補得嚴絲合縫滴水不漏,人們看著被修補好的鍋碗瓢盆連連稱奇,就連平時愛斤斤計較的個別吝嗇村民也會爽快地掏錢付費笑著回家。
修補過的鍋,因為鍋底有鈀釘,在使用鍋鏟時農人們會格外小心,否則一次的大意會把鈀釘鏟掉。記得我在上小學三年級時,母親去菜園拔菜,我放學回到家,早晨煮的豬食都在鍋里,我把豬食窊到豬食槽里,刷鍋時一時大意,忘記大鍋是被修補過的,用鍋鏟把鈀釘鏟起來了。害怕被父母發現,我就用一塊糊鍋的鍋巴蓋在補鍋處;但第二天還是被母親發現了,當然免不了一頓巴掌。
那個時候,因為精神物質困乏,沒有什么可娛樂的。補鍋匠一來,孩子們總要成群打伙的跟著他后面,要么圍在他身邊,看稀奇,看熱鬧,在欣賞補鍋匠精湛手藝的同時,自己也偷學一些修補技巧。自己也學著用鐵絲制作鈀釘,給自家的泔水甕修補過幾次;但還是漏了。到最后還是要等補鍋匠來修。當然,每當此時,免不了艾一頓父親的責罵“屎殼郎能楱蜜,就不養蜂子了”。
高科技產品新舊交替,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隨著社會與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電磁爐、微波爐、高壓鍋,輕盈的鋁鍋代替了鐵鍋,自來水早已流到廚房的鍋里;“補鍋時代”早已遠去和封塵。隨著高壓鍋、電飯煲、微波爐等高檔炊具不斷更新換代,補鍋早已成了陳年舊事,如今的人們再不需要“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了”,鍋碗瓢盆壞了,一棄了之,也沒有哪一家人再會為一口破鍋或爛盆發愁的了。
轱轆膽子補鍋匠的腳步早已遠去,但那一聲聲“焗鍋焗碗焗小盆”的吆喝聲,成為一代記憶的吟唱。
作者:朱玉富,山東濟南鋼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