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法制傳媒網:山東乳山法院諸往人民法庭深入踐行“楓橋經驗”,充分發揮法庭的專業保障作用和地域聯絡優勢,用共建共治“大合唱”代替法院“獨角戲”,釋放鄉村基層治理“倍增效應”。
網格穿針引線,鄉情巧解千千結
諸往人民法庭深知,將多元解紛的觸角延伸至鄉土社會的前端,方能激活源頭活水。為此,法庭建立“網格+N”工作機制,搭建法庭與鄉鎮綜治中心、司法所、村委等基層組織溝通協作平臺,充分發揮鄉鎮網格員“活地圖”的作用,及時發現矛盾糾紛,設立“微法庭”,由人民調解員入駐,拓寬調解渠道。
諸往鎮某村的老張和老王比鄰而居幾十年,近年來卻因翻建老宅的院墻界限問題鬧得不可開交。雙方各執一詞,寸土不讓,爭吵日益激烈。村網格員老李在日常走訪中,正遇上雙方因此事爭吵,老李立刻將糾紛狀況上報至諸往人民法庭。法官迅速響應,聯系綜治中心和司法所,會同經驗豐富的人民調解員一同進行調解。
調解中,法官并未急于評判對錯,而是從“情”字入手,引導雙方回憶幾十年守望相助的鄰里溫情。老李讓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回憶當年宅基地劃分的模糊舊事,調解員和法官則拿出卷尺,對照土地證,現場耐心勘測并解釋相關法律規定。經過數小時情、理、法交融的疏導,最終雙方各退一步,在尊重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達成一致。鄰里風波在網格“活地圖”的敏銳發現和多元解紛力量的溫情調解下,未進法庭大門便得到化解。
風險聯防共治,筑牢平安壓艙石
諸往人民法庭將“和你有約”的防線進一步前移,建立高效敏感的風險信息通報和預警響應機制。一旦在調解或審判工作中發現可能影響區域穩定的矛盾風險點,特別是涉及群體性利益或敏感案件苗頭,法庭第一時間向轄區政府發出預警通報,啟動聯動響應。
近日,法庭在調解一起勞務糾紛案件中,法官敏銳聽到當事人老趙抱怨:“這個被告不僅拖欠我的工資,還有五個人的工資都沒有給,現在他不見蹤影,這筆錢如果要不到,大家心里都憋著火呢!”此言立刻引起法官注意。法庭迅速啟動風險預警機制,委托網格員側面了解,發現該村有六名農民工都在被告的同一項目上打工,至今未獲得勞務報酬。
法庭立即聯系鎮司法所和綜治中心,詳細說明了初步掌握的情況和潛在風險。隨后,人民調解員老王與法庭法官依據法律法規共同商討調解方案。經過村委會和鎮政府的緊急調度,終于找到了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被告張某,法官當即會同人民調解員一起對張某進行釋法說理,指出村民討要勞務費合理合法,并告知張某拖欠農民工工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經過連續數日的工作,最終六名農民工與被告張某重新坐下協商。各方達成了分期給付勞務費的方案,在法庭出具的調解書確認下,六位農民工兄弟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這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不僅明確了張某分期支付勞務費的具體時間和金額,更賦予了他們依法追索勞動報酬的堅實保障。
諸往人民法庭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庭所共建”,創設“微法庭”,將法庭的專業力量嵌入基層治理,促成法庭與鄉鎮政府、司法所、網格等多方主體的“大合唱”,在乳山的青山綠水間,繪就一幅“諸民安”的和諧畫卷。(山東乳山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