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村風采錄
——山東省汶上縣軍屯鄉馬山村干事創業好班子服務記
山東法制傳媒網:(馬繼東)
一
在齊魯大地、孔孟之鄉中都城東北部30千米以外,有一個遠近聞名、回漢民族同樂、頗具特色風情的小山村——馬山村。
這兒,有山有水,“鳥語花香”在此找到了婆家,山美、水美、人更美理想變成了現實,此乃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之現實版,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游客,發展勢頭強勁。
汶上縣軍屯鄉馬山村黨支部領導有方,在全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大自然的舍得與饋贈下,成功摘掉了省定貧困村的落后帽子,幸福的色彩渲染著富民興村美好的新生活。
小山村精明強干的黨支部書記韓雨,深知自己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他不負眾望,模范地帶領全村上下踐行著黨的服務宗旨,譜寫著鄉村振興新篇章,書寫著為民情懷,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OK!
靚女愛帥哥,蜜蜂喜花香,泉水覓知音。馬山村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自然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與點贊、贏得了上級領導的信賴與贊許、贏得了青山綠水的歡歌與興奮,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迎來了美好與溫馨、迎來了詩和遠方。
馬山村戴滿了“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宜居村莊”“中國最美村鎮”“山東省森林村居”“省級旅游示范村”“省級民族示范村居”“市級旅游示范村”“市級美麗鄉村”等榮譽花環,桂冠燦燦閃金光,令人羨慕。以韓雨為班長的馬山村黨支部被評為濟寧市干事創業好班子等,榮譽灼灼生輝,乃是最好的詮釋和佐證,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亦為極佳的褒獎和贊揚,青山動容、泉水叮當,亦在肯定和鼓掌。
前不久的一個早晨,盡管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天公不作美,亦未擋住筆者前往全國文明村馬山村采訪,因為汶上縣政協副主席龍茂義示意宣傳樹典型,況且已與軍屯鄉黨委書記劉海偉電波握手。
從村民俗館大門外墻上的“馬山村簡介”宣傳牌上獲悉,據清宣統三年《汶上縣志·山訓》記載:馬山,縱長二里,似馬形,明魯王屯軍時軍士來此牧馬,故名馬山。
特別地,在宣傳牌的右下角附有該村2017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榮譽證書的展開版。這張極為厚重的“名片”令人敬仰!
馬山村,現有人口1260人,其中回民42戶146人;34名黨員中有2名系回族;村“兩委”5人,交叉任職3人;有1700畝耕地,亦有上千畝山地。
綠色乃生命之底色,生態軍屯,更是生態馬山。這里的青山綠水保護得很好,幾任村“兩委”班子從未敢“動”過山,山上的古文化遺址、古建筑、古老的“一線天”胡同等面貌依舊。古老的山石被歲月刻畫成美麗的畫卷,活靈活現,好似在與游客聊天、說古今、話未來。美麗的石頭不僅會唱歌,歌聲迷人,還會講故事,優美動聽。
5000余棵參天柏樹已逾古稀之年,40000多棵核桃樹林中,有105棵已逾百歲,所結之果雖然比浙江杭州千島湖那邊的山核桃個頭大了些,但香味可口好吃得很,蜚聲中外。
山上的長棗樹亦是果實累累滿枝頭,豐收在望。馬山村人頗為淳樸,熱情好客,游客上山游玩、搞采摘等,他們盡可能地提供便利……
情深深雨蒙蒙,樹深深綠蒙蒙。詩意馬山之柏樹林、核桃樹林,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避暑勝地”。馬山村發展綠色農業,促進農業科技發展,成為汶上縣東北部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
村西進軍渠的一彎流水,系生態之源、生命之源。一泓清泉自大汶河流下,細水長流,兩岸碧草青青。既有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我的祖國》中“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那種美感和享受,亦有“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那種意境和愜意。
一座連心橋,連接著回族、漢族人民的心,連接著山上、山下的美景,連接著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
村莊規劃挺美,寬闊整潔的街道暢通無阻,院落外圍的綠色小園,以花園、菜園、園林、綠地為組合元素,別具一格,不僅美化了環境而且還能自給自足綠色食品。
民俗館里的那些老物件,訴說著小山村的發展史,記載著歷史的變遷,喚醒著人民的鄉愁。至今保存良好的大口井頗為罕見,井壁石頭上雕刻的“農業學大寨”字樣依稀可見,見證著那年那月當地的水利建設、農業生產、艱苦奮斗之史詩;7米院兩間房樣式的老年人集中居住區,溫馨別致……
采訪之翌日十時許,筆者便在記者沙龍網為這個偏僻、宜居、美麗、和諧、溫馨的小山村匆匆發了一則題為《馬山村:孤寡老人樂開懷》之新聞稿——
獲得“全國文明村鎮”“中國最美村鎮”“省級民族示范村居”“市級美麗鄉村”等眾多榮譽稱號的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軍屯鄉東部小山村馬山村,加大民生設施建設,讓孤寡老人樂開懷。該村積極籌措10萬元啟動資金,新建8個院18間老年房,安排孤寡老人、低保戶8戶入住,極大地改善了孤寡老人們的居住環境,因地制宜發展了老年事業,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受青睞。
二
歌曲《愛我中華》唱得好“……五十六個民族 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 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 我中華 愛我中華……”馬山村回漢民族唱贊歌,大合唱優美動聽。
山鄉村景美如畫。來到馬山村村口,小溪水潺潺,連心橋橫跨進軍渠,走過石橋,淳樸的鄉村氣息便撲面而來。一條條干凈平坦的硬化路連接著錯落有致的農民新居,庭院外圍用青磚砌成的露天“花園”,一派生機盎然,展現出一番郁郁蔥蔥、瓜果飄香、欣欣向榮之景象。
開展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人人向往紛紛投上贊成票。2013年,馬山村借助全縣大搞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之契機,及時召開村“兩委”會議和群眾代表會,通過廣播喇叭和網絡學習平臺積極宣傳發動,極大地激發了大家共建美好家園之熱情,充分調動了廣大干部群眾參與建設之積極性,鼓舞了斗志、增強了信心、加大了干勁。如:積極與本村遠在河南創業成氣候的韓可對接,這位愛心人士欣慰表示樂為家鄉作出貢獻,形成了有計獻計、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之良好氛圍。
2013年,投資10萬余元徹底清理全村街道、街巷和垃圾死角;投資80余萬元硬化進村路、南北中心街,達11350多平方米,人們站在水泥路面上心曠神怡;投資2萬余元栽植法桐、木槿2000余株,凈化、硬化、美化、綠化、亮化,改善其宜居環境。2014年,又科學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計劃,規劃建設房前有菜園,屋后有果園的田園式庭院。
路通財通,“五化”上臺階。投資420余萬元硬化主街道等16條,修砌8千米長的排水溝,安裝200余盞路燈,粉刷墻壁,新建2個文化廣場,栽植綠化樹,設置村務公開欄和40快宣傳欄,主干街道全部繪制成文化宣傳墻。舊貌換新顏,馬山村成為軍屯鄉美麗鄉村建設之樣板,令游客和取經者流連忘返。
近年來,馬山村黨支部牢記使命擔當,強化黨建示范引領作用,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環境優勢,緊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發展理念,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富民強村之路。這個美麗的小山村先后獲得“全國宜居村莊”“省級民族示范村居”“市級旅游示范村”等榮譽稱號,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實至名歸。
多年在外打拼的馬山村人,回到生養之地,大吃一驚。大有賀知章當年在《回鄉偶書二首·其一》中所描述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那般情形,亦會自然地想起李玲玉的那首歌《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親愛的媽媽已白發鬢鬢/過去的時光難忘懷/難忘懷……女兒有個小小心愿/小小心愿/再還媽媽一個吻……”似有幾分陶醉……
“俺村里不錯吧,現在廁所都改造了,清潔環衛工作人員按時到崗,休閑娛樂活動也不少,在城里住的大孫子也愿意回來了。”馬山村村民趙恒山高興地向游客們訴說著,“怎么樣?到此一游收獲很大吧?嘗嘗我們這兒的特產:山核桃、大棗、花生等,香甜可口,物美價廉,保您滿意”。
三
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寫道“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寓意深刻。馬山村黨支部一班人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亦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其中,急流勇進,擔負起主宰美麗馬山、幸福馬山命運前途之大任,瀟灑前行。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固本強基抓黨建,凝心聚力謀發展,是韓雨書記之座右銘。他們始終把加強黨組織建設工作擺在重要位置,著力打造一個“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群眾擁戴”的村集體領導班子。
結合“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學習教育,全面落實黨員亮化記分和農村黨員劃片定崗聯戶工作,以“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核心,開展了“我是黨員我帶頭”“佩黨徽,重宣誓”慶七一“模范黨員”評選、“黨員家庭”掛牌等系列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在群眾中做表率當模范,切實維護好黨的形象,為民代辦事項105件,群眾笑了,他們樂了。
通過打造強班子,形成了有人管事,有人辦事,干群同心同德干事業、鑄輝煌之良好局面。
創業增收鋪就致富路。馬山村“兩委”與軍屯鄉農業辦多方考察,確定了適合馬山村發展的核桃產業。通過政府補助打巖心井、鋪設PVC管道、整治荒山沙灘,并無償提供元豐、香苓優質核桃苗木和核桃管護技術服務,與資金雄厚的開發商簽訂合同,讓1000余畝荒山、荒灘變成了畝純收入超過3000元之沃土。
把農戶的990畝土地流轉到村集體手中,反租倒包,村集體以有償服務的形式為承包大戶提供勞務輸出、管理,機井維護、電力維修等服務,在保證群眾利益的同時,又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
馬山村堅持發展成果惠民生,每年將村集體80%以上的收入用于美麗鄉村建設,累計總投資投入600多萬元,努力打造田園式宜居村莊,難怪“全國文明村”榜上有名。
這個回漢民族同居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首先考慮到回民的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深入開展好“雙擁共建”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提高少數民族文化道德素質,從而使回、漢兩族群眾相互尊重、彼此團結、共同發展,維護馬山村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清平樂·六盤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西江月·井崗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沁園春·雪》),毛澤東恢弘詩句激勵人,激勵著韓雨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做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文章。
馬山村設有“農家書屋”“文化廣場”“回漢民俗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設施完善,功能齊全,以其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之方式改變著大家的生活習慣、鄰里關系、村風民俗,精神文明建設上臺階。
“四德工程”有歌聲,評選出30名“誠信之星”“孝德之星”“友善之星”“正氣之星”“勵志之星”,廣泛開展“文明戶”“最美家庭”“濟寧好人”“文明村民”“好公婆”“好媳婦”評選活動,弘揚正氣,傳遞正能量,建設和美馬山。
馬山村始終把移風易俗作為深化鄉村文明的重要內容,主動與軍屯鄉黨委、政府簽訂了“移風易俗目標責任書”,按程序選舉建立了紅白理事會組織,健全了《紅白理事會章程》《村規民約》等規章制度。大力倡導移風易俗,提升群眾文明程度,移風易俗工作走在該鄉前列。身邊好人線索達1200余條,形成了人人向善的文明好風氣。
“移風易俗的新風吹過來,家里有兒子的不再擔心天價彩禮了,家里有女兒的要比著“四德榜”上的模范找,紅白事也比之前簡單多了,一切都按規定來,一樁白事就能省一萬多。”村民梁鳳香話語誠懇、直白、親切。
馬山村為構建和諧文明新村,村黨支部書記韓雨擔任馬山村民事糾紛調解員,還選出由2名回民參與組成的無職黨員4名義務調解員,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行春風得秋雨。馬山村連續十余載“無群眾上訪”“無打架斗毆”“無封建迷信”“無刑事案件”,可歌可泣。
馬山村科學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加強山區開發,正在實施生態養生園、休閑觀光園等項目建設,推出農家樂、采摘游,進一步強村富民。村黨支部“權為民用,利為民謀,情為民所系”之承諾,變成了堅實的行動,昔日落后貧窮小山村蛻變成了全國文明村,奇跡+神話,創新+偉大,YES+OK,小山村好牛、好棒、好瀟灑,笑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