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法官的護苗首戰:
調解撫養糾紛與《關愛未成年人提示書》的溫情并行
山東法制傳媒網:(任雪 張海玲)清脆的法槌聲,為我的法官生涯拉開序幕。接手的第一起案件,便是關乎兩個孩子未來的撫養糾紛。在這場特殊的“戰役”里,是撫養權與撫養費的爭議交織,而《關愛未成年人提示書》如同溫暖的指引,與冰冷的法律條文共同成為解開矛盾的關鍵。
翻開卷宗材料,原告的訴狀與證據清晰呈現,字里行間,滿是父親渴望將孩子留在身邊悉心照料的殷切期盼。我仔細翻閱卷宗材料后,多次與雙方電話溝通,從孩子的日常作息到學習情況,從興趣愛好到心理狀態,全面且細致地了解每一處細節,為調解工作做足準備。因為我深知,唯有充分掌握案件全貌,才能讓《關愛未成年人提示書》中的要求落到實處,真正守護好孩子的權益。
在法院接待室,我蹲下身子,用溫和的話語慢慢消除孩子們的緊張。待氣氛放松后,我將11歲的男孩單獨留下詢問。面對我的提問,他眼神堅定,毫不猶豫地說:“我想跟爸爸一起生活。”結束與男孩的交談,我又將8歲女孩單獨請進接待室。她有些緊張,輕聲說道,希望能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如果必須選擇,她更愿意和爸爸生活。兩個孩子的真摯表達,讓我深刻意識到,自己肩負著守護他們未來的重要使命。
在調解過程中,雙方各執一詞,氣氛一度僵持。我依據《民法典》“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則,結合雙方工作生活情況、孩子成長環境,將法律條文化作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釋法說理。面對撫養費的爭議,我以本地生活標準為依據,詳細羅列兩個孩子在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成本清單,并引入相關法律規定,說明撫養費合理區間。“這些數字不僅是法律責任,更是孩子成長的保障,就像《關愛未成年人提示書》里說的,物質支持和情感關懷同樣重要。”在反復溝通與權衡中,法律的嚴謹與提示書的溫度相互交織,終于推動雙方逐漸達成共識,兩名子女由原告撫養,同時對撫養費數額達成一致調解意見。
當調解書與《關愛未成年人提示書》一同送到雙方手中時,我認真叮囑:“提示書里寫著保障孩子身心健康、促進孩子成長的具體建議,比如多溝通學習情況、關注心理變化。希望你們即使分開,也能把孩子的幸福放在首位,讓這份提示書成為守護孩子成長的指南。”看著他們認真翻閱提示書的樣子,我更加明白,司法的意義不僅在于解決糾紛,更在于通過每一個細節,守護未成年人的成長。這場首案調解,讓我在法律與現實的交織中,找到了司法為民的初心,也讓我對未來的審判工作充滿期待。(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