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同心筑雙擁 軍民魚水譜新篇
——貴州從江縣連續7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縣”稱號紀實
山東法制傳媒網:(魯暢 唐健)在貴州省黔東南的青山綠水間,從江縣以其連續七屆榮獲“全國雙擁模范縣”的殊榮,書寫著一曲曲軍民團結、民族團結的動人樂章。在這個地處黔桂交界多民族聚居的邊陲小城,將雙擁工作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群眾化擁軍”模式。從春節侗寨的“抬官人”民俗到田間地頭的助農插秧,從非遺文化的擁軍創作到全民參與的國防教育,從江縣用最樸實的方式詮釋著“軍愛民、民擁軍”的深刻內涵,讓軍民團結的贊歌在月亮山麓久久回蕩,在都柳江畔流淌。
紅色基因筑牢雙擁基石
從江縣的雙擁光榮傳統源遠流長。早在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過境從江長牛村、加牙村,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積極擁護紅軍過境,播下了軍民“魚水情”的種子。解放初期,吳興春等歷史人物在苗鄉侗寨的堅守,以及梁松美等女民兵的模范事跡,進一步豐富了從江雙擁文化的精神譜系。
改革開放以來,從江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雙擁工作,連續7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縣”稱號。投入大量資金,實施標準化建設,確保雙擁機構“全覆蓋”,編制、人員、經費、場所“全落實”。
從江縣的雙擁精神深深融入當地各族群眾的血脈之中,擁軍已成為當地群眾一如既往的獨特習俗。無論是戰火年代還是和平時期,從江縣的群眾都積極參與到雙擁活動中,為駐軍和每年入伍新兵繡制鞋墊和香包,自發組織為軍屬義務插秧、收谷、砍柴、挑水等日常農活事務,開展敲鑼打鼓歡送新兵和迎接退役老兵活動,有人民團體、社會擁軍組織和愛心人士等自發組織殺豬宰羊開展慰問駐地部隊和軍烈屬活動。
這些活動不僅體現了從江縣群眾對軍人的深深敬意,也展示了他們對雙擁工作的堅定支持,使得從江縣的雙擁工作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凝聚力。
文化浸潤厚植擁軍沃土
從江縣創新雙擁工作模式,將民族文化與國防教育有機融合。當地各族群眾以特色民俗為載體,構建起富有地域特色的軍民情感紐帶。
春節期間,貫洞鎮宰門村活化600年歷史的“抬官人”民俗,邀請退役軍人乘花轎巡游,沿途“不贊網紅不贊星,只贊人民子弟兵”的橫幅與數千群眾的祝福交織成動人畫卷。各鄉鎮(街道)、村居(社區)通過蘆笙演奏、侗歌傳唱、擁軍柴火等民族禮儀慰問官兵,雙擁志愿服務隊開展“春聯進萬家”“紅色故事進鼓樓”等特色活動。斗里鎮馬安村苗族群眾身著盛裝,攜“軍民一家親”刺繡牌匾走進軍營,以蘆笙舞、紅雞蛋等非遺文化傳遞魚水深情。
當地構建“民俗+新媒體”立體傳播體系,電視臺開設專欄宣傳功臣模范事跡,新興媒體平臺創新展現非遺擁軍場景。這種既保留泥土芬芳又具時代氣息的雙擁實踐,通過情感共鳴與文化浸潤,讓國防教育真正入腦入心。從繡娘手中的擁軍紋樣到短視頻里的軍民聯歡,傳統文化基因正轉化為新時代雙擁工作的精神密碼。
志愿行動詮釋軍民同心
從江擁軍優屬已內化為全民行動自覺,形成“軍地聯動、全民參與”的生動格局。農忙時節,各族群眾自發為軍屬和退役軍人提供插秧、收割等農事幫扶,構建起覆蓋城鄉的互助網絡,有效解決軍人家庭勞動力短缺難題。
斗里鎮建立“一兵幫一戶”機制,組織民兵與退役軍人志愿者開展精準幫扶;剛邊鄉采取“部門聯動”模式,集結武裝部、退役軍人服務站力量實施靶向支援;高增鄉打造“團青+擁軍”品牌,凝聚青年志愿者投身田間服務;西山鎮將主題黨日與助農結合,黨員干部帶頭下田插秧。在貫洞鎮宰門村,駐村工作隊統籌退役軍人、黨員群眾組成服務隊,幫助軍屬完成整片水田插秧作業,讓軍屬和困難退役軍人農田煥發盎然生機。
退役軍人群體彰顯“退伍不褪色”的擔當本色,全縣涌現出以蒙曉進、吳高為代表的“兵支書”隊伍。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骨干作用,既當產業發展的“頂梁柱”,又作基層治理的“排頭兵”,帶領群眾修路筑渠、發展特色產業,用實際行動詮釋“若有戰、召必回”的錚錚誓言。
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陸遠海指5出,社會化擁軍已成為從江雙擁工作的鮮明特色。這些實踐既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又深化軍民魚水情誼,更推動雙擁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通過“田間實踐”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落到實處,為“同心向強·共衛國防”寫下生動注腳。
家國共護鑄就強軍屏障
從江縣創新推動國防教育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深度融合,以“同心向強·共衛國防”為主題,構建特色宣教體系。
每年新兵入伍季舉辦軍地聯歡活動已成傳統,2024年3月舉行的新兵歡送儀式暨雙擁文藝匯演中,熱血青年披綬戴花踏上軍旅征程,晚會通過歌舞《祖國萬歲》、武術《精忠報國》等節目精彩紛呈,既歌頌了人民軍隊的輝煌歷程,也謳歌了人民子弟兵的默默奉獻,展現了從江軍政軍民魚水情深的雙擁成果。
該縣注重典型引領,定期評選表彰“最美退役軍人”“最美軍嫂”等模范人物,并舉行發布儀式為他們頒發證書和獎杯。在貫洞鎮宰門村,退役軍人成為鄉村振興主力軍,村支書表示:“老兵們修路搭橋、發展產業,帶動全村青年踴躍應征。”
通過立體化宣傳矩陣,當地將功臣模范事跡融入校園教育、村寨宣講。以身邊人、身邊事的教育方式,使國防觀念和雙擁意識更加深入人心,雙擁模范縣創建成果持續鞏固。
機制創新驅動雙擁長效
從江縣雙擁工作之所以能夠持續深入開展并取得顯著成效,關鍵在于構建五大長效機制推動雙擁工作可持續發展。
超前規劃機制。建立三級聯動體系,每年提前謀劃和落實元旦春節、“八一”期間走訪慰問駐地部隊和優撫對象。四年來累計撥付慰問金464.01萬元,實現“窮縣不窮兵”承諾。
軍地協作機制。近年來,累計投入2400萬元支持部隊現代化建設、信息化建設,實施消防救援大隊和武警從江中隊營房搬遷建設,駐軍通過建設飲水工程、種植基地等反哺地方發展,形成雙向服務格局。
應急響應機制。駐軍組建“治安巡邏隊”“春耕搶種團”“秋收服務團”“抗旱突擊隊”“破冰融雪突擊隊”等多支應急分隊。2020年投入勞動力1118人次幫助斗里鎮臺里村建成一座總長為4236米(從水源地到蓄水池)、有 60立方米的蓄水池、總造價為15.5萬元的飲水工程。四年累計組織官兵2萬余人次參與搶險救災。
兵員保障機制。通過完善國防教育體系,保持連續40年無責任退兵紀錄,多次被省州評為“征兵先進單位”。
社會協同機制。整合擁軍協會、侗歌協會等民間力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軍民互動”工作模式。四年來,軍地雙方共互辦實事60余件。
“這些機制使雙擁工作從階段性活動轉化為常態化實踐,從政府行為升級為系統工程。”縣雙擁服務中心韋紹東表示,制度化建設保障了雙擁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持續擦亮“全國雙擁模范縣”七連冠品牌,為新時代軍民融合發展提供實踐樣本。
典范引領續寫時代華章
七度蟬聯“全國雙擁模范縣”的從江,將擁軍優屬精神深植發展血脈。以“同心向強·共衛國防”工程為牽引,當地創新雙擁載體,通過軍地共建、文化潤澤、服務保障三大體系,將“窮縣不窮兵”的擔當化作振興動能。從軍民共育特色品牌到深化軍屬關懷機制,從民族文化浸潤國防意識到全民參與雙擁實踐,這片熱土持續以“兵事即家事”的赤誠,譜寫新時代軍民融合發展新篇章,讓歷久彌新的魚水深情煥發時代光芒。(貴州省從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