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師為燈 薪火相傳
——關于申請執業新律師開展感恩拜師活動的建議
律師職業作為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肩負著維護公平正義、推動法律正確實施的神圣使命。律師們穿行于市井之間、活躍于朝堂之上,詮釋著“律師興,則法治興;法治興,則國家興”的俠骨與柔情。
要成為一名執業律師必須要在老律師的帶領、指導下實習滿一年后并經得有關部門的考核合格后,方可申請成為執業律師。這也是每一個執業律師都必經之路。如今,這種“傳幫帶”機制呈現弱化,導致新律師普遍面臨三大困境:一是實務技能斷層(如證據梳理、庭審應變等核心能力缺乏系統訓練),二是職業倫理認知模糊,三是行業文化認同薄弱。
從實踐來看,當前新律師培養存在"三重三輕"現象:重實習考勤輕能力培養、重理論灌輸輕實務指導、重個體成長輕文化傳承。部分律所將實習律師視為行政輔助人員,缺乏系統性的案件辦理指引;而年輕律師在高強度工作中陷入“機械性勞動”,難以接觸核心法律業務。這種狀況不僅延緩了新律師的職業成熟期,更導致律師行業出現“經驗傳承斷檔”。這無疑反映出傳統師徒傳承機制的缺失對行業發展的深層影響。
“為學莫重于尊師”,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河南省律師協會為持續弘揚律師行業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教導青年律師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曾多次下發關于開展感恩拜師活動的通知。各地積極響應,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感恩拜師活動,全省各地律師行業將“尊師重教”“薪火相傳”的文化傳統進一步發揚,讓新律師感受到自己是律師行業歷史長河中的一員,增強了其對行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有助于提升律師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更好地為法治社會建設貢獻力量。
“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時念吾師”。從古至今,師徒相授的模式在眾多行業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律師行業也不例外。為持續弘揚律師行業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持續激發青年律師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傳承律師行業初心使命和精神品格,對新申請執業的新律師舉行拜師儀式意義重大。
通過舉行拜師儀式,將行業中“尊師重教”“薪火相傳”的文化傳統延續下去,讓新律師感受到自己是律師行業歷史長河中的一員,增強其對行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有助于提升律師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更好地為法治社會建設貢獻力量。
通過感恩拜師儀式,老律師能夠將這種對法律的敬畏之心、對公平正義的執著追求,以及在長期執業過程中積累的法律智慧,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傳遞給新律師。這種傳承不僅是專業技能的延續,更是律師職業精神的接力。從刑事辯護中為當事人合法權益據理力爭,到民商事案件中精準把握法律關系維護當事人利益,老律師用一個個鮮活案例,讓新律師明白律師職業的價值所在,確保法治的火炬在一代又一代法律人手中生生不息,共同托起法治的天平,傳遞司法的溫度。
為此建議:
一、律師主管部門應將“感恩拜師”活動納入新律師執業申請的考核標準。律師協會要制定《申請執業新律師感恩拜師活動管理辦法》,對活動的參與條件、流程、導師和新律師的權利義務、考核評估標準等方面進行詳細規定,使活動有章可循。新律師提交執業申請時,要求其提供參與感恩拜師活動的相關證明材料,如拜師儀式記錄、師徒協議、學習心得等。同時,建立專門的考核小組,對新律師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對老律師的尊重程度、學習態度、師徒互動情況等。將考核結果作為新律師能否順利執業的重要參考依據,以此激發新律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確保活動的有效開展。
二、推動開展感恩拜師活動,形式可多樣化,但需確保主題鮮明。例如,在拜師儀式環節,除傳統的鞠躬禮、遞交拜師帖外,可增加新律師發表感恩宣言、老律師寄語等環節;在日常互動方面,鼓勵新律師定期向老律師匯報學習進展,邀請老律師參與模擬法庭、案例研討等活動;在特殊節日,如教師節、春節等,組織新律師向老律師表達問候與祝福。通過這些多樣化的形式,讓老律師切實感受到溫暖,也讓新律師在實踐中深化感恩意識,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三、充分利用律師協會官網、微信公眾號、行業期刊等宣傳平臺,對感恩拜師活動進行廣泛宣傳報道,及時發布活動動態、優秀師徒事跡等內容,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同時,邀請新聞媒體對活動進行采訪報道,提高社會對律師行業傳承與發展的關注度,提升律師行業的社會形象。(文/湖南君杰律師事務所許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