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法制傳媒網:(邵晶)黨的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必須樹立大歷史觀和正確黨史觀,把黨的百年史放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社會主義500多年發展史、近代以來中國人民180多年的奮斗史,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7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40多年實踐史進程中加以審視,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情、心中有信、心中有責。
從黨史中汲取思想滋養,感受真理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之所以能帶領全國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并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際相結合,在推進實踐創新和歷史創造的同時,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先后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面對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必須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不斷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從我們黨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推進理論創新和進行理論創造的智慧,汲取通過實踐創新推進理論創新的無窮力量。
從黨史中了解歷史大勢,抓住發展時機。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總書記指出,“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國家要發展、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進步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當時的中國國情,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當代中國國情,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使中華民族實現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高度,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歷史大勢,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向著強起來的宏偉目標繼續奮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把握歷史大勢、善抓歷史機遇的智慧和力量。
從黨史中認識性質宗旨,厚植為民情懷。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就是要讓人民群眾看到具體而實在的物質利益,使生活變得好起來。”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黨的奮斗歷程和歷史經驗,號召全黨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為人民幸福繼續奮斗。回顧黨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從最初的50多人發展壯大到擁有90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最大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在攻堅克難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終堅守初心和使命,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贏得了最廣大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踐行黨的性質宗旨的必然要求。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一再告誡我們,要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脫離群眾,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要通過學習黨史,進一步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把14億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貴州省六盤水市文化廣電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