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羅江未來五年的發展使命,承載全縣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近日,中共羅江縣第五次代表大會在莊嚴的國歌聲中隆重開幕。縣委書記曾長江代表中共羅江縣第四屆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同城德綿 協作發展 建設美麗幸福新羅江》的工作報告。(近日《四川新聞網》德陽頻道)
承載全縣25萬父老鄉親的重托,羅江縣第五次黨代會勝利召開。本次大會是四川省擴權強縣試點縣——羅江縣經濟社會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一次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強縣動員會,既對四屆縣委工作作出“蓋棺定論”,也對今后五年發展規劃作出“頂層設計”,畫出“路線圖”。恰逢羅江“撤縣設區” 工作啟動的關鍵時刻,五次黨代會也是一次鼓舞斗志的誓師大會。
20年來,歷屆縣委艱苦創業、銳意進取,凝心聚力,團結帶領25萬父老鄉親,以羅江鎮為起點,神奇般地建成了讓外地人來了就不想走的“中國幸福家園”。是的,濃縮的就是精品。不要小看“袖珍型”的羅江縣,雖然輸在“起跑線”上,卻能贏在終點線上。不少方面在四川乃至全國都小有名氣,羅江縣成功創建了白馬關國家4A級景區,開展了ATV全國錦標賽、全國山地自行車精英賽等系列體育賽事。羅江人民的首創精神征服了國人,印證了一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古訓。
過去的5年,是羅江經濟發展速度最快、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5年來,全縣GDP由60.14億元增至88億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2.11億元增至2.85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6776元增至25120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106元增至11406元。全縣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改革的獲得感、成就感不斷增強,“出入畫、入有余、大和諧、同快樂”的理想正一步步照進現實的鏡子里。
羅江是古老而年輕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晉曾設為萬安縣,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唐天寶元年,改名羅江。1959年并入德陽縣,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復縣,同年12月10日正式掛牌。羅江歷史上,數風流人物,非清代文學家李調元莫屬,他的“七里長橋一洞拱”典故讓羅江聲名鵲起、威名遠播。以李調元為代表,李氏家族有“一門四進士,叔侄三翰林”的美譽。香港導演午馬以李化楠所撰、李調元編刊成的《醒園錄》為由頭,在羅江縣拍攝的電影《天下第一宴》勾起了“好吃嘴”們垂涎三尺的食欲。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凱江河畔,“好吃一條街”飄香四溢,成為羅江大宴賓客的“宴會廳”,外地客人樂不思蜀。調元翰林班在川劇舞臺上,為全縣乃至全市人民帶來美輪美奐的視聽享受。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羅江成為外商投資的一片熱土。這里既有省級經開區——羅江經開區的先天區位優勢,也有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成綿高速、城際列車、寶成鐵路、108國道讓羅江搭上全國道路交通的“快車道”。羅江還有寬松和諧的投資環境,通過清理精簡審批事項82項,政府職能向“寬準入嚴監管”轉變,企業發展“輕舟已過萬重山”。筑巢引鳳,萬事俱備,羅江正以“企業發財,羅江發展”的招商引資思路,誠招天下客商到羅江發財。外地客商趨之若鶩,正上演一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發展“大戲”。羅江正在爭創省級衛生城市,這又是一張招商引資的“新名片”,值得期待!羅江將加快建成10平方公里、承接10所高校、承載10萬師生的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園區,將為全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成績屬于過去,創新才有未來,羅江人民正以時不我待的拼搏精神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奮力推進。國務院已批準《成德綿創新改革示范區總體方案》,鼓勵成德綿三地先行先試,歷史的機遇再次眷顧羅江,五次黨代會確立的“同城德綿,協作發展,打造德陽北部新城和綿陽科技城產業協作區,建設美麗幸福新羅江”的發展定位符合縣情,抓住了成德綿創新發展的“東風”。我們深信,只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羅江的未來不是夢。特別是“古孱.東方伊甸園”的建成,必將為羅江厚重的調元文化注入更加神秘的色彩,成為人們向往羅江的一只“神鷹”。(作者: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環境保護局 龍繼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