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與焰火
散文(朱玉富)
“故園今夕是元宵,向蠻村坐燃寂寥”;日月如歌,歲月如旅,滿載著生命的小舟;忽有擱淺、忽有深淵,人生的旅途里有泥濘也有漩渦;在大起大落的運勢里穿梭!歲月如河;平壇的是沙灘,不平是的爍石。科技的進步和人們新生活的理念。返璞歸真和綠色、富硒和優質的大地饋贈,成為城市、農民追求的新寵。昔日的煙花、炮仗物質困乏的溯求和高科技媒體的理念;元宵節的高科技元素給以和賦予了更多的高科技元素。從刷箸燈到電子科技燈;正月十五的焰火隨著人民生活的富足,和高科技的演繹讓貧窮、寂靜的山村也變得絢麗多彩,天上的禮花,地上的鞭炮,兒童手里舞動的電子科技煙火棒,在焰火中放飛歡樂的心情,在焰火中品著科技味童年的歡樂。
不管是國家環保部和家鄉政府禁放燃放區和禁放區的政策性文件;看完天空中的禮花,到老家山東省濟南市鋼艾山街道羅漢峪村山村;春節除夕寂靜山村的家里和孤獨的孫女正一個人在老宅的角落里點燃著一支支焰火棒,和一根根柳木炭灰和鹽卷成的古老的滴滴金,隨著噴發出濃烈的藍色火焰,跟隨著燃燒的滴滴金和流失的除夕記憶又想回到了童年的點點滴滴。一個時代的興起;預示著一個時代的延續。那時候,困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隨著生活的記憶和歲月的流失丟已經淡忘。
小時候每到正月十五,父親都會買回一大把滴滴金,好渴望等到正月十五日的晚上,走在寂靜的大街上,顯現富足的滴滴金鹽粒發出啪啪的響聲,柳木灰和鹽粒鋼屑透出的花朵,弟妹們在一起爭搶,在爭搶中品味元宵節的快樂,在不斷的黏貼和欣賞中放完了撲啦機,遺憾留給了成長。
那時的焰火是用鋼屑和槍藥裝在一個用粘土做的圓錐型的磨具里,一般是頭年就做好晾干,到十五開始裝藥,裝的藥要盯緊,再用泥土封好,晚上拿出來放,濃烈的火焰帶出鋼花的艷麗,壯麗出一份農家的歡樂。
“花燈猜賞鬧元宵,煙火麗翩明月嬌。鼓響金蛇揮舞動,九州天地樂逍遙。”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賞花燈與猜燈謎,不僅是元宵節的重要民間娛樂活動,而且它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
元宵節賞花燈,始于兩漢,興于唐宋。為了顯示國泰民安,各地官府便大操大辦燈節盛會。而廣大百姓對這個傳統節日也非常重視,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制作出各具地方特色和最能表達自己愿望的各式花燈,以寄托在新的一年里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因此,其規模一年勝過一年,并得以代代延綿,世世不絕。宋代可以說是元宵節舉辦燈會的鼎盛時期。在《水滸傳》第七十二回中可見一斑:“家家門前扎縛燈棚,賽懸燈火,照耀如同白晝。”“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南宋詩人辛棄疾更有詠元宵之夜觀燈盛景之名作:“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由此不難看出當時的燈節盛會是何等的熱鬧非凡。
宋代以來,由于燈節的廣泛盛行,促進了制燈技藝的不斷提高,其制作亦逐漸顯露出地方特色并被固定下來,例如黑龍江的冰燈、自貢的龍燈、浙江的彩燈、蘇州的琉璃燈、福州的白玉燈、六安的獅子燈、臺州的桔子燈、順德的魚燈、佛山的芝麻燈等等,真可謂“一方水土一方燈”。
現在,除了各種古老的花燈之外,霓虹燈、聲控燈、陶瓷燈、卡通燈、音樂燈也應有盡有,加上激光、遙控、電子、光導纖維等高科技的參與,燈的家族越來越大,蔚為大觀。
當然,在賞花燈活動中,猜燈謎是其重要內容之一。燈謎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廷文人墨客,他們為了展現才華和閑來解悶兒,就制作出了“文義謎語”。而把燈與謎聯姻為一體,最早見于南宋時期。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寫到:“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多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渾語,戲弄行人。”因其多為“藏頭隱語”,頗為費解,故把燈謎稱為“文虎”、“燈虎”、“謎虎”,而把猜謎叫做“射虎”。試舉一例:謎面“是兒最無信者”,其謎底為成語“求全責備”。謎面引用《三國演義》中呂布臨死前罵劉備的一句話。因呂布“轅門射戟”有恩于劉備,而劉備卻在曹操處置呂布時出“損招”:呂布該殺。因此呂布罵他是個不講信用不講義氣的家伙!呂布為了保全自家性命而責罵劉備,在這里可解為“求全責備”。
燈謎有濃厚的趣味性,制作它則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詩家詞家很樂意加入其中。王安石有一首詩迷:“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玉膚,走入繡幃尋不見,任他風雨滿江湖。”謎底是唐朝的賈島、李白、羅隱、潘閬四位詩人,真是妙趣橫生,大家手筆。
如今,隨著花燈制作技術的進步,與此相輔相成的燈謎,從內容到形式,也在不斷變革,不斷創新。有的燈謎從文字演變為實物。如在一次艾山燈會的有獎猜謎活動中,一只大型燈籠上畫著一座山,山頭上則掛著一只布老虎,要求通過你的動作打兩個成語。一位小朋友坐在爸爸的肩頭上觀燈時,把布老虎從燈籠上摘了下來,管理人員一見,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贈他獎品,因他猜中了“調虎離山”。其父又趕緊將布老虎掛在燈籠上,結果又獲獎,蓋因“放虎歸山”。真是趣味多多。另外,謎面的時代氣息也愈來愈濃,如:“嫦娥一號”上拉胡琴,為唐詩“此曲只應天上有”,就很別致新穎。
燈是謎的載體,謎是燈的翅膀。元宵節通過賞燈猜謎,使人們在享受樂趣中增長知識,留住美好的記憶。燈謎之所以代代相傳,其文化傳承的雅致亦正在這里。
如今的元宵節,禮花已經普遍,從農村到城市,艷麗的夜空照謝出大地的富足和富裕起來的人們,心頭那份歡樂和幸福。但富足的生活,太多的歡樂,好多本應幸福的體驗,卻讓我們麻木,麻木眼前的幸福。柳月華燈徹夜明,吟肩隨處倚傾城。歲月如歌,吟唱出一曲長河的贊歌!
作者簡介:朱玉富,籍貫山東濟南鋼城區人。大學文化,出生于1962年5月份。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神州文藝》簽約作家、《中國鄉村》認證作家、《望月文學》特約作家《中國陶瓷報》、《山東醫院報》特約記者。曾供職于《首都公安報》《淄博晚報》編輯/記者。法務工作者,散文《那山、那村、那狗》獲全國散文有獎征文金獎。論文《淺議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保險》獲山東省政府獎;小小說《酸澀的葡萄》獲山東省五個一文化三等獎。自參加工作至今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農民日報》等60余家中央省市媒體刊用新聞、文學和攝影新聞稿子上萬余篇件。
作者: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朱玉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