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學校多元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
一、鄉村學校多元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的緣起
1.研究背景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在鄉村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獨特的社會環境,為勞動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素材。然而,當前鄉村學校勞動教育存在資源開發不足、利用不充分等問題,影響了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因此,研究鄉村學校多元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鄉村學校的多元勞動教育資源,探索有效的開發與利用策略,構建適合鄉村學校的勞動教育模式,提高鄉村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通過本研究,不僅能夠豐富鄉村學校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還能為鄉村教育的振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立足于學校勞動教育開展中的實際問題,以“立足鄉村,提升素養”根本任務為引領,圍繞勞動教育與素養提升的關系進行了探索,在此基礎上結合勞動教育的內涵與特征,探密帶動教育滲透學校各學科教學的創新實踐型勞動教育模式,進一步建構起學校全學科融合的勞動教育體系。這將不僅革新學校勞動教育的教學開展形式,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育人目標。從這一層面來看,該研究必將對小學勞動教育融入學校課程體系帶來一定的影響并產生實踐探究性價值,基于此,該課題值得深入持續研究。
3.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價值
勞動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勞動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以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與問題
1.蒲汪小學勞動教育現狀分析
蒲汪鎮是一個工農強鎮,蒲汪鎮中心小學有一處鎮級小學和三處村級聯小。在校師生的家庭都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家長同時在鄉鎮工廠中勞動賺取報酬,孩子們對于生活勞動,生產勞動都有認識與接觸,但學生的勞動思想還沒有形成,學生大部分時間學生在校接受國家義務教育課程,很少有機會參與到田地勞動、家務勞動中。而且鄉村家長只關注學生考試成績,很少鼓勵學生參與勞動。根據學校勞動教育現狀,學校認為必須開發利用家、校、社多元化資源,形成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從而聯合家庭和社會共同促進學生勞動教育,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勞動教育資源豐富,但較雜亂無章,沒有形成系列化勞動教育體系,對學生的勞動教育缺乏系統性。根據國內外研究的研讀,以及本學校的實際問題,本課題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對學生勞動意識的梳理,勞動能力的培養,勞動觀念的養成以及勞動品質的形成都尤為重要。
2.問題剖析
資源開發不足:許多鄉村學校對自身擁有的豐富勞動教育資源認識不足,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導致資源閑置浪費。
課程體系不完善:部分鄉村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課程內容隨意性較大,沒有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
師資力量薄弱:勞動教育專職教師匱乏,大多數教師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缺乏專業的勞動教育知識和技能,難以滿足勞動教育的教學需求。
評價機制不健全:目前鄉村學校勞動教育的評價主要以學生的書面成績和出勤情況為主,缺乏對學生勞動過程、勞動技能和勞動態度等方面的全面評價,評價結果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勞動素養。
三、鄉村學校多元勞動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策略
1.構建多元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整合資源,開發校本課程:以鄉村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為基礎,開發具有鄉村特色的校本勞動教育課程,如《鄉村農事勞作》《民俗手工藝制作》《鄉村生態保護》等。課程內容應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興趣愛好,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融入學科教學,滲透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融入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教學中,通過學科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了解勞動的原理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勞動思維和勞動意識。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習描寫勞動的詩詞文章,讓學生感受勞動的美好;在科學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農業科學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勞動技能。
2.創新勞動教育教學模式
項目式學習:以項目為載體,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技能,開展勞動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開展“鄉村生態農場建設”項目,學生需要進行土地規劃、種植養殖、產品營銷等一系列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到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還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體驗式學習:讓學生親身參與勞動實踐,通過親身體驗來感受勞動的過程和意義。例如,組織學生參加田間勞作,讓他們在播種、澆水、施肥、收割等過程中,體驗農民的辛勤勞動,培養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
3.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培養專職教師:通過招聘、培訓等方式,培養一批具有專業勞動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專職教師。同時,鼓勵教師參加勞動教育相關的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組建兼職教師團隊:邀請鄉村社區的能工巧匠、農民技術員、志愿者等擔任兼職教師,充實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兼職教師可以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實用的勞動技能,彌補專職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
4.建立健全勞動教育評價機制
多元化評價主體:建立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主體。教師評價注重對學生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注重對學生的勞動態度、勞動過程和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家長評價和社會評價注重對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勞動表現進行評價。
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對學生勞動教育過程的評價,關注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參與度、努力程度和進步情況。同時,結合終結性評價,對學生的勞動成果和勞動素養進行綜合評價,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勞動教育成效。
四、鄉村學校多元勞動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踐案例
1.案例一:蒲汪鎮中心小學的“田園課程”
蒲汪鎮中心小學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的農田資源,開發了“田園課程”。課程內容包括農作物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田園的規劃、種植、管理和收獲全過程。通過“田園課程”的實施,學生不僅掌握了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還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對鄉村的熱愛之情。
2.案例二:蒲汪鎮中心小學寨西聯小的“民俗文化傳承課程”
蒲汪鎮中心小學寨西聯小深入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資源,開發了“民俗文化傳承課程”,如剪紙、編織、陶藝等。學校邀請當地的民間藝人協助教師授課,指導學生學習民俗手工藝制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傳承了民俗文化,還提高了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
五、研究結論與展望
1.研究結論
鄉村學校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這些資源為勞動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素材。
當前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存在著資源開發不足、課程體系不完善、師資力量薄弱、評價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通過構建多元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勞動教育教學模式、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建立健全勞動教育評價機制等策略,可以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鄉村學校的多元勞動教育資源,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2.研究展望
本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拓展研究范圍,深入探討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長效機制;加強對勞動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關系的研究,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同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勞動教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勞動教育的效率和吸引力。
在本研究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老師、同學和鄉村學校師生的幫助和支持。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感謝參考文獻的作者們,他們的研究成果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本論文系臨沂市教育專項課題《鄉村學校多元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立項編號:2023ZX045)階段研究成果。(作者: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劉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