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德智體美”發展的基礎,也是素質教育的前提。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蒲汪鎮大王莊中心小學在校內開辟“油杏種植園”,班級“綠植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啟“責任田”種植活動,開展“紅薯飄香”、“油杏采摘”、“小花生”等主題勞動實踐活動,巧妙地將各學科知識融合為學生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體驗。
1.校內勞動基地開發實踐
(1)選址與布局
學校操場南,原先危房拆除,有一塊約800平方的空地,學校廣場南有兩塊200平方的綠植帶,這些地帶相對空曠且陽光充足為作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而且位置與教學樓距離適中,既便于學生前往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又避免了因過于靠近教學區而產生的噪音等干擾。
基地整體布局按照功能進行劃分,主要設置了種植區、工具存放區。種植區進一步細分為蔬菜種植區、油杏載植區和花卉種植區。例如,蔬菜種植區種植了白菜、蘿卜、茄子、辣椒、黃瓜等常見蔬菜;油杏載植區栽植了60棵5年油杏樹;花卉種植區則種植了向日葵、香滿園等觀賞花卉。工具存放區用于存放各類勞動工具,如鋤頭、鏟子等,方便學生取用和歸還,同時也便于對工具進行統一管理和維護。
(2)設施配備
為了滿足學生在勞動基地的實踐需求,配備了豐富且實用的設施。在勞動工具方面,購置了適合小學生使用的小型鋤頭、鏟子、耙子等。灌溉設施是保障作物生長的關鍵。基地采用了先進的滴灌系統。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和實踐環境,基地還配備了一些輔助設施。例如,在種植區周圍設置了標識牌,讓學生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農作物的相關知識。
(3)基地管理與運作
為確保勞動基地的有序運行,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日常管理方面,明確了專人負責基地的日常巡查和維護工作。及時巡查作物的生長情況、灌溉設施是否正常運行、勞動工具是否齊全等。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和修復。制定了嚴格的安全操作規程,要求學生在進入基地前必須接受安全教育,了解勞動過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項。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全程陪同,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勞動工具,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4)學生參與機制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勞動基地活動的積極性,建立了完善的學生參與機制。首先,根據班級數量和基地面積,劃分了班級責任田,每個班級負責一塊特定的種植區域,讓學生對自己班級的責任區有歸屬感和責任感。在種植過程中,各班級學生在班主任和勞動課教師的指導下,全程參與作物的種植、養護和收獲。
勞動時間安排上,每周安排固定的勞動課時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在基地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同時,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自愿參與基地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工作,如澆水、除草等。在收獲季節,學生們將自己種植的蔬菜和水果進行采摘,并與同學們分享。這不僅讓學生們體驗到了勞動的喜悅和成就感,還培養了學生的分享意識和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學校還會組織“油杏采摘”等活動,讓學生們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分享勞動過程中的故事和經驗,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勞動的熱愛和對勞動教育的認同感。
2.走廊綠植角的開辟與利用
學校選擇了教室走廊窗臺位置作為綠植角的所在地,不會對教室的主要教學活動區域造成干擾,能保證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不會因綠植角而分散注意力。角落通常有自然的空間邊界,便于集中擺放綠植,形成一個相對獨立且具有特色的區域,打造出一個小型的綠色生態空間。
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動手能力有限,選擇了一些易于養護的綠植。例如,綠蘿、吊蘭、多肉等,這些非常適合教室種植的植物,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對光照和水分的要求相對較低,即使偶爾忘記澆水,也不容易枯萎。
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綠植的養護過程中,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負責照顧一定數量的綠植。在時間安排上,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讓學生對綠植進行簡單的養護,如澆水、觀察生長情況等。每周安排一次較為全面的養護活動,包括施肥、修剪等。為了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養護知識,勞動課教師會定期開展相關知識的教學。教學內容包括植物的生長習性、澆水和施肥的方法、病蟲害的防治等。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學生們能夠更好地養護綠植,提高綠植的成活率和生長質量。
3.特色勞動課程開發與實踐
(1)油杏栽植課程與勞動實踐
養護管理:在油杏樹的生長過程中,學生們承擔起養護的重任。春天剪枝、開花授粉,根據天氣情況和土壤墑情調整澆水量;進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透氣,減少雜草與油杏樹爭奪養分;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按照指導進行施肥,如花期前施氮肥促進花芽分化,果實膨大期施磷鉀肥提高果實品質。同時,學生們還需要仔細觀察油杏樹的生長狀況,及時發現病蟲害的跡象,學習并運用簡單的防治方法。果實采摘:到了油杏成熟的季節,學生們手持采摘工具,小心翼翼地將成熟的果實摘下。在采摘過程中,他們學會判斷果實的成熟度,輕拿輕放,避免損傷果實和樹枝。采摘后的果實進行初步篩選,按照大小、色澤等標準分類,到集市上去賣油杏,體驗從種植到收獲的喜悅。
(2)花生種植課程與勞動實踐
整地播種:學生們使用鋤頭、鏟子等工具,對土地進行深耕、耙平,然后按照一定的行距和株距進行播種。田間管理:花生生長期間,學生們定期進行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促進根系生長。根據花生的生長需求,合理澆水、施肥。收獲晾曬:花生成熟后,學生們用工具將花生植株從土壤中挖出,抖落根部的泥土,然后將花生晾曬在通風良好的地方。
(3)紅薯種植課程與勞動實踐
育苗扦插:學生們參與紅薯育苗工作,將紅薯種薯放置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待發芽后,選取健壯的薯苗進行扦插。扦插時,學生們按照一定的角度和深度將薯苗插入土壤中,澆足定根水,確保薯苗能夠順利生根。田間管理:在紅薯生長過程中,學生們定期進行澆水、施肥、除草等工作。同時,根據紅薯藤蔓的生長情況,進行提蔓、打頂等操作,控制藤蔓生長,促進塊根膨大。學生們還需要關注紅薯的病蟲害情況,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收獲儲存:紅薯成熟后,學生們用工具小心地挖掘紅薯,避免損傷塊根。收獲后的紅薯進行挑選,將有損傷、病蟲害的紅薯挑出,將完好的紅薯儲存在干燥、通風的環境中,了解紅薯的儲存方法和注意事項。
(4)白菜種植課程與勞動實踐
播種間苗:學生們在整理好的土地上,按照一定的間距進行白菜播種,可以采用撒播、條播或穴播的方式。待白菜出苗后,根據生長情況進行間苗,去除過密、弱小的幼苗,保證每棵白菜都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養分。田間管理:白菜生長期間,學生們定期澆水、施肥,保持土壤濕潤、肥沃。同時,注意防治病蟲害,如發現菜青蟲、蚜蟲等害蟲,及時采取物理或生物防治方法。在白菜結球期,學生們需要特別關注白菜的生長情況,適當增加施肥量,促進白菜結球緊實。收獲整理:白菜成熟后,學生們用刀具將白菜從根部砍下,去除外層的老葉,將白菜整理干凈。收獲后的白菜可以進行簡單的儲存,也可以用來制作泡菜、腌白菜等美食,體驗勞動成果的多種用途。
本研究圍繞小學勞動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展開了深入的實踐探索,通過校內勞動基地開發、教室綠植角開辟以及油杏、花生、紅薯、白菜等特色勞動課程的開發,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在理論層面,我們梳理和整合了相關教育理論和政策依據,為小學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明確了勞動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實施方向。在實踐方面,校內勞動基地的精心規劃與建設,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勞動實踐空間。從基地的選址布局到設施配備,再到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學生參與機制,都確保了勞動實踐活動的有序開展。學生在基地中親身體驗種植、養護等勞動過程,不僅掌握了豐富的農業知識和勞動技能,還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責任感和對勞動的熱愛。
教室走廊綠植角的開辟,雖空間有限,卻成為了學生了解植物生長、培養觀察力和責任感的微型天地。合理的空間規劃和綠植選擇,以及科學的養護管理和分工,讓學生在照顧綠植的過程中,學會了觀察、思考和承擔責任,同時也為教室營造了溫馨、和諧的氛圍,促進了班級凝聚力的提升。
特色勞動課程的開發是本研究的重點成果之一。油杏、花生、紅薯、白菜等課程,從課程目標的設定、內容的精心編排,到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運用以及全面的教學評價,形成了一套完整且富有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這些課程緊密結合實際,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勞動技能,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
資源開發為勞動教育項目帶來了更多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學生不再局限于單一學科的學習,而是能夠在一個項目中體驗到多個學科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主動性。在學生能力提升方面,學生的勞動技能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提高。學生熟練掌握了多種農作物的種植技術,能夠正確使用各種勞動工具,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養,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
(本論文系臨沂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勞動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實踐探索》(立項編號:20232X042)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趙萬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