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全方位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精心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體制機制,全力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黨員干部作為時代的先鋒力量,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應勇立時代潮頭,以長效融合為筆,飽蘸思想、行動、制度的濃墨重彩,精心勾勒,推動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為繪就一幅氣勢恢宏、底蘊深厚的精神文明新畫卷貢獻更磅礴的力量。
溯源經典,借理論研習筑牢美德融合根基。黨員干部需將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的學習深度融入日常,充分借助“三會一課”的莊重嚴肅、主題黨日的鮮明特色、專題講座的專業深度,全方位、多層次地深入研習經典著作與黨的重要論述。從《論語》的“仁愛”思想中汲取為人處世的智慧,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里明晰當代道德規范。通過沉浸式的理論學習,深刻領悟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的價值內核,將其內化為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為后續工作筑牢堅不可摧的思想根基。搭建互動交流平臺,鼓勵黨員干部敞開心扉交流心得,相互學習借鑒,緊密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將抽象的道德理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自覺。
躬行踐諾,以實干擔當助推美德崗位融合。在日常工作中,黨員干部要把“為民服務”的傳統美德與“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切實落實到每一個工作環節。面對群眾訴求,以春風化雨般的耐心傾聽,以雷厲風行的態度積極回應,真正做到“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在處理民生問題時,主動擔當作為,秉持“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工作理念,不推諉、不拖延,以高效的工作作風和優質的服務質量贏得群眾的信賴與贊譽,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參與社會治理時,黨員干部也應充分發揮傳統美德的價值導向作用。在倡導文明新風尚時,以身作則,帶頭踐行勤儉節約、愛護環境等良好習慣,如同一顆顆火種,點燃身邊群眾參與文明創建的熱情。積極挖掘和宣傳身邊的道德模范事跡,用榜樣的力量激發群眾的道德自覺,凝聚起全社會崇德向善的強大正能量。
立制護航,依科學考評實現美德長效傳承。除了依靠黨員干部的自覺踐行,黨組織更要發揮制度的保障作用,精心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一方面,將黨員干部踐行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的表現全面、科學地納入績效考核與評先評優體系,制定清晰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標準,從工作態度、服務質量、社會貢獻等多維度進行量化評估。對在道德實踐中表現突出的黨員干部,給予隆重的表彰獎勵和優先晉升機會,讓榜樣的力量激勵更多黨員干部積極投身道德實踐;對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進行嚴肅批評教育,督促其限期整改,形成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另一方面,強化黨內監督,充分運用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等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載體,對黨員干部的道德行為進行全面監督和客觀互評。拓寬群眾監督渠道,設立舉報熱線、網絡平臺等多種便捷方式,鼓勵群眾積極參與監督。定期收集群眾反饋意見,及時調整工作策略,確保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在黨員干部隊伍中持續傳承與創新發展。
作者:貴州省從江縣 梁娛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