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1月5日報道,元旦假期3天,山東省日照市連續接到多起“冒充領導型”電詐報警,多名企業業主和群眾上當受騙。其主要原因是,犯罪嫌疑人在微信上盜用受害人所在縣縣級領導和鄉鎮“黨委書記”、“鎮長”的微信昵稱、頭像、朋友圈照片,李鬼變身李逵,添加好友廣泛撒網,尋找目標。被騙目標群體多數為所在縣投資的企業業主、科局長和鎮村干部,消息一出便引發輿論熱議。
大家都知道,能夠成為企業主、縣委書記、縣長、科局長和鎮村干部的,按理說,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才,咋會輕易就上當受騙了呢?冒充領導詐騙咋能屢試不爽呢?其實,說一千,到一萬,歸根結底,就是權力的魔力大。
有“敬畏權力”之心。犯罪分子冒充領導詐騙企業業主、科局級局長、鎮村干部,為什么最容易得逞。其主要原因是企業業主為了發展、發財,離不開縣委書記、縣長,鎮黨委書記、鎮長的關心和支持。縣委書記、縣長,鎮黨委書記、鎮長就是企業主的“財神爺”,得罪不起。所以,一有縣委書記、縣長,鎮黨委書記、鎮長微信噓寒問暖,企業業主、鎮村干部自然就會受寵若驚,有求必應,一個微信要求轉賬的消息發來,就會立馬照辦,以免怠慢了領導。這種心態,哪能不上當受騙呢?不管是企業業主,還是科局長、鎮村干部,都有“敬畏”權力的“行動自覺”。“官大一級壓死人”,這就是“敬畏”權力的真實寫照。
有“阿諛奉承”之事。犯罪分子冒充領導詐騙企業業主、科局級局長、鎮村干部,為什么能夠屢屢得逞。追問其根源,其實就是心里在作怪,說明是領導看得起你的表現,哪敢刨根問底地“審問”,去辨別真假“美猴王”。官大一級壓死人。對于所在縣的縣委書記、縣長,鎮黨委書記、鎮長,企業業主和鎮村干部大多都是竭盡阿諛之能事,常常以能夠成為領導們的“圈中人”而自豪,哪敢動不動就換衣一切呢?當事者迷,所以,企業業主和鎮村干部誰遇到這樣的情況,可能都是要上當受騙的,不能過分怪他們的“免疫力”不強。眾做周知,受賄是要講證據的,微信轉款是最有力的證據,鎮黨委書記、鎮長焉能不知道。旁觀者清,事出反常必有妖。其實,遇到這種情況很好辦,跟領導打個電話,向領導問個好,可以加深彼此的感情,而不是看到微信讓轉賬就立即辦,這是最起碼的常識。是否是真的借款,不是一問就真相大白了嗎?
有“唯利是圖”之利。一本萬利是企業業主的本性,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他們會拼命地討好當官的,企圖從官商勾結中獲得利益的最大化。誰叫他們那么趨炎附勢,唯利是圖。因此,企業業主對冒充領導詐騙的行為的免疫力就很小,上當受騙就不可避免地成為大概率事件了。而鎮村干部作為鎮黨委書記、鎮長的直接下屬,更是畢恭畢敬,哪敢人心隔肚皮地去懷疑,遇到鎮黨委書記、鎮長的微信要求轉款時,簡直就是受寵若驚,生怕轉款慢了引起領導的不滿。所以說,犯罪分子冒充領導微信詐騙,是企業業主和鎮村干部犯下的低級錯誤。企業業主和鎮村干部上當受騙,純屬活該。
要“優化營商”環境。為什么犯罪分子冒充領導微信詐騙屢試不爽呢,這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地的政治生態和營商環境不好。官大一級壓死,這是企業業主和鎮村干部屢屢受騙的重要原因,也是官商勾肩搭背,企業業主屢屢受騙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破解冒充領導詐騙的鬧劇,要從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親”“清”政商關系抓起,建立建全新的優化營商環境法制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司法行政機關維護公正法治環境,以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好轉和經濟高質量快速發展。
總之,冒充領導詐騙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得逞,其實就是企業業主、鎮村干部崇尚權力、巴結領導惹的禍。只有不堅定不移地“打老虎”、“拍蒼蠅”,嚴格從嚴治黨,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種冒充領導詐騙的現象就不會“春風吹又生”。所以,整治犯罪分子“冒充領導官員”詐騙也到了刻不容緩之時。(作者:貴州省桐梓縣經濟貿易局 黃煒)